9I果冻制作厂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会员工作&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

以社会组织为引擎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3-19     人阅读


——记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大吉祥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燕山南麓的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大吉祥村正经历着一场由社会组织主导的美丽嬗变。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山村,如今在北京市延庆区馨悦社会服务中心指导的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帮扶下,以新媒体为媒、以文化铸魂、以服务提质,走出了一条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数字赋能打开振兴之窗

“家人们请看,这就是我们村的高山茶菊,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香味……”社会工作服务站新媒体中心的吴文慧熟练地操作着稳定器,将镜头对准了漫山遍野的菊花海。2024年中秋节前夕,这支由社工自编自导的短视频《采菊大吉祥》在社交媒体引发刷屏效应,单条播放量突破10万次,评论区里“求定位”的留言如雪花般涌来。

这背后是社工团队历时半年的数字技能攻坚。服务站邀请专业导师开展“新媒体+助农”特训营,成立“新媒体指导中心”,从脚本撰写到运镜技巧,从直播话术到流量运营,8名社工完成从“门外汉”到“乡村达人”的蜕变。他们打造的“四季大吉祥”短视频矩阵,通过二十四节气主题策划,将菊花、蘑菇采摘,山货加工,饮食创新等特色产业搬上云端,带动农产物销售额20多万元。

文化铸魂凝聚振兴力量

夜幕初垂,村文化广场传来悠扬的旋律。由社工站培育的“映山红”文艺队正在排练原创歌舞《吉祥山下是我家》,领舞的张大妈虽已年过六旬,舞步却格外轻盈。“以前农闲时只能打麻将,现在跟着专业老师学舞蹈,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这支平均年龄58岁的文艺队,已经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主力军。

社会工作服务站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编纂一部村史、培育一支文艺队、开设一个非遗工坊、建设一条文化长廊、举办四季文化节庆。春节期间,“乡村春晚”通过5骋直播吸引了超2万人次观看。文化浸润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显着提升。

服务提质筑牢振兴根基

在“猫公馆”民宿的庭院里,一场特殊的急救培训正在进行。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的乡村守护者计划,已为全镇民宿从业者提供应急救护、服务礼仪等专业培训8场次。“现在遇到客人中暑、划伤都能及时处理,游客好评率大幅提升。”民宿主刘明丽展示着新获得的“星级服务认证”证书。

社会工作服务站构建起“专业社工+本土志愿者”服务网络,培育了邻里调解、助老扶幼等4支志愿服务队。针对空巢老人推出了“爱心敲门”行动,实现24小时应急响应;为留守儿童开设的“假期陪伴”,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兴趣培训。这些暖心服务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共建共享绽放振兴之花

沿着新修的登山步道拾级而上,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变化源自社会工作服务站发起的“乡村营造”行动,通过村民议事会收集民意126条,最终形成“微改造”项目清单。村民自发拆除违停乱放23处,捐出老物件58件建设村史馆,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在菊花田间,赵大姐正在将刚采摘的菊花做成饺子供游客品尝。“民宿经营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农副产物创新有售卖。”通过“合作社+农户+商户”模式,32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1.4万元。更可喜的是,5名外出务工青年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的吉祥村,春可踏青赏花,夏可避暑观星,秋可采摘体验,冬可爬山养生,全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社会组织犹如强力引擎,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改善、人才回归,共绘乡村全面振兴蓝图。(李守博)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2月下?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