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人阅读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叁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半壁江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组织以其公益性、专业性及其动员能力,成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公司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
助力生态保护修复由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守护。社会组织能广泛动员并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本,开展水环境治理,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长江岸线和开展整治修复,恢复河湖岸线生态功能。在长江禁渔与生态巡护工作中,社会组织可成立长江禁渔巡护志愿队等,吸纳退捕渔民参与日常巡护,既能解决渔民转产就业问题,又能强化生态保护力量。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参与推进构建民间河长、湖长、林长制度,组织群众广泛参与清江护江行动、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
参与推动生态多样性与系统性保护。社会组织可以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为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可参与构建生态保护联防联控网络与公众参与机制。在栖息地保护工作中,可融入“网格长+网格员+护鸟员”叁级巡护体系,组织护鸟队伍,开展爱鸟护鸟公益活动。同时,还可以组建志愿服务队,推进科技赋能与社会化救助网络建设,参与候鸟迁徙、白鹤等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与生态空间优化以及江豚保育救护工作。
通过链接资源与技术赋能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社会组织具有独特优势。社会组织可利用专业技术优势链接多方资源,协助公司引入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智能检测技术,助力石化产业绿色升级,帮助破解“化工围江”难题。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数字赋能,完善长江流域骋贰笔(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及结果应用,推动公司实现绿色低碳、内涵式增长。此外,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搭建平台、链接资源和市场,帮助生态旅游业、绿色农业等实现溢价增值。
通过培育生态文化增强生态价值认同和文化凝聚力。社会组织尤其是文化类社会团体,可以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平台,挖掘长江文化中的历史文脉,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参与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可通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创新参与方式,激发公众对长江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深层共鸣。此外,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与低碳倡导,推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普及并形成社会共识,有效激发公众对长江生态文化的保护热情,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推动社会组织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共治格局。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理念革新、制度重构与技术革命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要建立健全多元共治格局保障体系,通过法律与政策支撑,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听取其对生态治理的合理化建议。要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以“专业化、协同化、创新化”为核心,通过技术赋能、资源链接、生态文化培育等方式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提升服务质量和公信力,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要积极培育扶持各类环保类社会组织,帮助社会组织形成与绿色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发展格局,在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贡献力量。(作者李志萌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