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I果冻制作厂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慈善+救助”新模式:做好救助服务后半篇文章

2024-12-23     人阅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慈善+救助”新模式,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持续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制度、资源、服务协同联动,形成政府保基本、慈善提质效的良好态势,为救助服务做好后半篇文章。

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一方面发动党员干部、民政协理员、网格员等,入户对困难群众政策外帮扶需求进行排摸,归集卫健、法院、残联等部门的救助信息,上传至救助信息系统,建立帮扶需求清单;另一方面,归集各社会组织的帮扶项目,在救助信息系统模块上架设相关救助服务项目,将社会组织救助资源与困难对象信息进行共享,实现需求精准匹配,避免重复帮扶。

二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执行项目监管机制,督促指导社会组织规范财务审计报告、项目实施进度、救助资金使用等信息公开工作,监督社会组织进行自查自纠。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各类捐赠、救助信息,公布社会救助流程和资金使用去向。联合第叁方评估机构实地走访社会组织,重点查阅执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档案资料等,及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确保救助资金真正用于有需要的人。

叁是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社会救助诚信评价机制,通过幸福清单送达、满意度测评,建立群众帮扶满意度评价体系。结合帮扶过程、帮扶结果,对照群众原诉求进行帮扶情况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

打造叁级矩阵

受救助人员通常为弱势人员,在信息获取和救助申请等方面希望得到公益慈善力量的帮助,因此,需要建设一个全域覆盖的救助网络。

一是深化县级“助联体”中心与慈善助富中心融合。以实体化运行的县级联合帮扶中心为依托,融合县级“助联体”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公益慈善基地以及县慈善助富中心等力量,集社会组织孵化合作、救助项目策划管理、人才培训交流、社会资源链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统筹调度全域力量与救助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二是拓展镇街“助联体”服务站慈善功能。由其承接助老扶困、助残抚育等救助项目,撬动辖区内爱心商家、热心人士、乡贤等社会资源,培育志愿者队伍,为弱势群体提供义诊、助餐、心理关爱等多项服务。拓展站点慈善功能,慈善助富分中心长期接受群众的实物捐赠,对爱心人士及时进行公示,引导更多的群众了解慈善、参与慈善。

叁是织密村社“助联体”服务点救助网络。在村(社区)设立“助联体”服务点,配备协理员,实行“就地就近就亲”网格化管理,定期对困难家庭进行入户探访、需求排摸、代办申请。同时,推进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建设,积极动员乡贤、爱心人士参与村级慈善基金筹集,实现慈善工作站全覆盖,全面夯实村级救助帮扶基础。

供需精准匹配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民生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社会对救助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统筹多方面的资源,实现救助服务精细化、精准化。

一是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效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大赛、专项能力培训等方式,大量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慈善组织,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加强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开展社会组织专项能力建设培训,不断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二是扩大救助服务资源供给。通过设立各类专项基金,畅通线上募捐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身慈善活动。叁是加快救助服务项目创新。为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出老人就餐、心理关爱等延伸事项,深入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努力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缓解困难家庭经济压力。(韩振阳)

来源:文汇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