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I果冻制作厂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京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让夕阳更红 让晚霞更美

2024-12-23     人阅读


本报记者? ?安? ?娜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深切牵挂。近年来,北京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在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社会氛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造了一批“专而精”“小而美”的公益项目。

温情陪伴,让老人的心理需求被看见

12月5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内,91岁的张丽芬老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彭滔。

“张姐,您最近还好吗?我来看望您了。”“就盼着你来呢,最近降温天凉,快进屋暖和暖和。”……两人紧紧拥抱后,张丽芬将彭滔迎进房间内。

彭滔是北京美新路公益基金会“晚缘”项目的志愿者,自2017年起,她每半个月去看望张丽芬一次。有亲人和志愿者的定期探望,有敬老院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张丽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面对彭滔这个相差40多岁的忘年交,她希望以姐妹相称。两人交流的话题也很随意,聊历史、聊文学、聊家人、聊生活……“张姐曾是中学教师,有着30多年教龄的她,时常回忆起在岗位上严谨治教的经历;张姐入住敬老院10余年了,经常和我分享她在敬老院生活的点点滴滴,觉得自己的老年生活越来越美好。”彭滔告诉记者,张丽芬爱好广泛,尤其喜欢文学和音乐,有时还会为她弹琴、唱歌、诵诗……而彭滔要做的,就是倾听、尊重和陪伴。

据北京美新路公益基金会“晚缘”项目负责人井春介绍,该项目以养老机构或社区有陪伴需要的老年人为服务对象,通过志愿者与老年人一对一结对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关怀陪伴服务,让他们的心理需求被看见、被满足。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招募1200余名志愿者,陪伴老人4万余人次。

因车祸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王奶奶,经常情绪失控、暗自哭泣。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人渐渐走出低谷,重燃生活的希望。老人耗时两个多月,用仅能活动的双手专门为“晚缘”项目制作了一幅刺绣作品。患有语言障碍的吕阿姨,平日通过书写文字的方式与志愿者交流。不知不觉间,他们沟通的文字写满了一张又一张纸。老人饱含深情地写道:“有你们的陪伴,真好!”……

“在‘晚缘’项目中,像这样打动人心的故事还有很多。老人们对陪伴的渴望以及诚挚的话语,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精神抚慰服务的信心。”井春说。

科技助老,让“银发族”搭上数字化快车

前不久,家住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四方景园第二社区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智慧课堂活动。来自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高校志愿者手把手教他们网络购物。从下载安装到注册登录、从搜索商品到购买支付……志愿者反复演示、耐心讲解,一步步引导老人进行操作。

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一家专门围绕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而开展助老服务的社会组织。10余年来,该中心组织志愿者为数十万名社区老人提供服务,让“银发族”搭上数字化快车。

“为确保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我们将大学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与各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建科技助老服务队,搭建青年助老志愿服务平台,通过课程研发、系统培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支有热情、有能力、有特长的助老志愿服务队伍。”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张佳鑫介绍,该中心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摸清老年人需求,围绕购物、就医、出行等70余个生活场景,研发上线“夕阳再晨云课堂”科普小程序,编制《爸妈的微信别时代》《手机里的大世界》等科普书籍,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今年21岁的马妍慧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大四学生。2022年,她通过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助老志愿者,先后围绕智慧手机操作、短视频制作等内容为老人授课。马妍慧告诉记者,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制作电子教程,还会为老人印发一页纸的“轻量版教材”,注明关键环节步骤,便于老人课后反复练习,并可随时扫码观看操作流程。“老人们的学习成果反馈,让我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家对手机紧急快捷键的使用非常感兴趣,认为这个功能特别实用;老人学会短视频制作后还会向我分享视频作品,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马妍慧说。

“过去,总认为视频制作是年轻人的专利,与老年人关系不大。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能够使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感觉自己年轻了。”退休老干部马大军说。

紧急救援,帮走失老人回家

今年80岁的赵大爷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前不久,他因误乘公交车,在东二环光明桥附近走失。紧急情况下,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志愿者加入搜救工作,通过查看监控、查询老年卡记录、人工问询、分析走向等方式,终于在距离走失处20公里左右的一片荒地找到了老人……

对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来说,像这样“生死时速”般的救援,几乎每周都会发生。多年来,该中心已帮助450多名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苏银强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登山爱好者。2003年,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支民间山地救援队,利用空闲时间从事山地救援和安全教育推广等工作。2016年元旦的晚上,苏银强在朝阳区东风桥附近遇到了一位年迈老人。“小伙子,跟你打听一下高家园粮店怎么走?”老人的话刚出口,苏银强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高家园粮店早在1993年就已拆除,老人这是在寻找过去的记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近期记忆丢失、远期记忆恢复。”看着老人衣着单薄、语言表述不清,苏银强一把拉住了她,并第一时间拨通了报警电话,最终帮老人找到了家。此时的苏银强才得知,老人是从40公里之外的卢沟桥走失的,家人已整整寻找了4天。

这件事给苏银强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北京从事山地救援的队伍很多,但专门针对走失老人开展搜救的却很少。”与朋友商量后,苏银强牵头注册成立了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短短几年间,这支队伍已从100多人扩充到500多人。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可以随时参与救援的。

苏银强告诉记者,中心刚成立时知名度不高,队员们主动去网上搜索老人的走失信息并打电话询问情况,如果家属需要帮忙就会立刻组织搜救。刚开始寻人时也没有经验,采用人海战术,一次出动100多人参与救援。“慢慢地,我们意识到寻找走失老人不能光靠爱心,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苏银强介绍,大家每找到一位老人都会认真复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科学方法。“接到求助后,我们会先安排专人与家属沟通,了解老人的经历以及生活习惯等,梳理出有价值的线索后,再召集志愿者开始搜救。一般情况下,需要到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沿街商铺、企事业单位等地查看监控。如果遇到监控死角,大家就通过计算行动轨迹、沿途人工排查等方法仔细甄别寻找。救援队伍会分成若干小分队,每7小时轮换交班,确保救援工作的持续性。”

按平均50个小时寻找到一位老人计算,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的成员已有900多个日日夜夜都奔忙在寻人的路上。过程虽艰辛,但每每看到老人与家人团聚,大家又有着说不出的高兴。“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凌晨3点找到了一位走失老人。老人被家属接走后,队员们一起坐在路边回忆着30多个小时搜救过程的艰辛,互相加油鼓劲,一直聊到天亮。”苏银强回忆道。

“搜救走失老人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我们多往前走一步,老人就离家近一步。”这是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一名老队员说过的话。而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苏银强和队员们不断前行……

来源:中国社会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