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人阅读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中小银行工作委员会发布《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资产规模、改革突破、数字化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该报告共分九个篇章,由上海农商银行牵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吉林九台农商银行、台州银行、中银富登等单位共同参与撰写。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存贷款市场份额和排名位居区域前列,资产质量整体可控,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合机构)总资产规模达到47.62万亿元,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2.22万亿元;农合机构贷款总额26.41万亿元,近叁年复合增长率达12%,村镇银行各项贷款1.45万亿元,户均贷款余额28.68万元。
普惠金融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力度加大。农村中小银行持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加大了对“叁农”、小微公司和城乡居民的服务力度。至2022年末,全国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超13.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4%,涉农贷款余额超过贷款总额的一半,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70277亿元,增幅16.07%;村镇银行贷款中农户和小微公司贷款合计占比达90.65%。
农信社改革取得突破,“一省一策”有序推进。2022年,是省联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元年,省联社改革有序推进。2022年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在浙江落地,河南、辽宁、山西、广西等省级联社的改革方案在年内也获得监管批复。与此同时,部分农信机构也在加速合并重组,如四川、云南的一些市区机构与县域联社(农商银行)组建地级市农商银行,部分发展较好的头部农商银行,与省内部分基础较差、亟待改制的农信机构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帮扶”关系,形成若干农商银行集团,如广州农商银行、深圳农商银行等。为优化股权结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战略协同和业务联动,在主管单位和省联社的推动下,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内(省内或同一地市级内)农商银行相互持股频现,2022年,湖南、山西、安徽等地的33家农商银行投资入股了区域内的其他农商银行。与此同时,村镇银行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结构性重组,持续化解风险,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其中,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或增持旗下村镇银行,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合并重组的重要路径之一,2022年共有4家村镇银行因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
科技赋能场景融合,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速。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加快推挤数字化转型,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一方面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全面打造数字高地,提升获客能力、营销水平、网点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科技+政务”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成效明显。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抓住公司治理“牛鼻子”,完善内部治理,加快股权改革步伐,加速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架构,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部署、监事会独立监督、高级管理层授权经营”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持续加强股东准入管理,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把股东准入资质,从源头上把控入股资金风险。积极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夯实发展基础。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加强关联交易管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关联交易管理水平。2022年,农村中小银行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设应用风险管理技术工具、强化风险监测预警、优化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方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此外,通过传统内部消化、批量转让等方式,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相关指标出现改善,不良贷款处置取得成效。(记者 高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