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2 人阅读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日正式发布《2021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组织编写,20余家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今年是连续第十一年发布。《报告》以开启“十四五”时期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主题,内容包括总体运行篇、资产业务篇、负债业务篇、中间业务篇、风险管理篇、改革转型篇和专题研究篇,立足高站位、多角度对中国银行业一年来的经营发展和改革转型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聚焦研究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点主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监管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有力支持国民经济稳步复苏,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总体保持稳健运行态势。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稳步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经济体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负增长,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彰显中国经济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经济稳定增长,中国银行业总体稳定向好,各类金融机构实现稳健发展。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达319.7万亿元和293.1万亿元,分别增长10.1%和10.2%;商业银行净息差基本稳定,不良率稳中有降,净利润小幅下降,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
2021年,全球经济开启复苏进程。中国由于疫情控制最为得力,经济率先复苏回升,中国银行业主要指标表现持续改善。2021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3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6%,较上季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预计全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将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净息差有望进一步企稳,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继续改善,行业景气度将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逐步构建起多层次银行机构体系,加快专业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和综合实力。
二、资产业务进一步回归本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2020年,银行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监管要求,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落实减费让利政策,有效满足融资需求,信贷规模增速实现较快增长。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9.6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重点加大对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民营公司、制造业贷款分别增加5.7万亿元、2.2万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0.1%、14.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1.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0.3%。投资及其它金融资产业务规模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逐季小幅走低,不同类型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2021年,伴随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公司信贷需求旺盛。上半年各项贷款新增13.5万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1.7万亿元,涉农贷款增加3.03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同比增长23.7%,主要银行绿色信贷增加超过1万亿元;普惠型小微公司、民营公司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16.4%、8.6%。新发放普惠型小微公司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银行业信贷投放仍将保持合理适度增长。
叁、负债业务发展总体稳健,非存款负债业务有序发展
2020年,为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监管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业负债规模稳步增长,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同业负债及其他负债有序发展。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公存款余额121.76万亿元,同比增长7.41%,其中:公司存款68.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1%,增速显着回升;住户存款余额93.44万亿元,同比增长13.77%。商业银行大力压降结构性存款,负债成本趋于改善;个人存款持续增长,零售转型不断深化;同业负债及其他负债业务进一步规范。
2021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33.20万亿元,同比增长9.50%,增速较2020年同期下降0.98个百分点。展望下半年,随着宏观政策进一步做好跨周期调节,中国银行业负债业务将保持稳健发展。虽然存款成本依然面临上升压力、存款增长结构上更依赖于住户存款的扩张,但存款利率的监管优化和自律管理的调整以及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实施,为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和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主动拓展存款来源,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同业及其他负债工具, 推动同业负债及其他负债业务在规范中有序发展。
四、中间业务收入稳中有升,业务发展差异化趋势明显
2020年,主要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903.35亿元,同比增加519.41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33%,同比增加0.34个百分点。传统中间业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由于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收入的重分类,银行卡类业务占比有所下降。各类型银行机构传统中间业务的重点和结构继续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的结算及清算类业务优势依旧显着,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卡类业务占比优势明显,城商行及农商行代理委托类收入占比较高。非传统中间业务收入有所增加,机构间差异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大型商业银行发挥优势加强产物创新,为托管业务增收打下良好基础;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债券承销业务优势,推动投行业务收入创新发展;城商行及农商行积极加强与各类资管机构合作,持续厚植理财产物业务收入基础。
中间业务作为提升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整合资源优势的重要纽带,商业银行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预计下半年传统中间业务总体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非传统中间业务也将步入新发展阶段。其中,伴随中国居民财富的持续增长,理财业务需求将不断增加;伴随金融市场逐渐对外开放,托管业务将实现多元化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投行业务将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拓展发力。
五、信用风险小幅上升,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总体稳定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影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加大。2020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4%,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持续加大风险化解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银行业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明显高于以往。商业银行持续完善和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多渠道补充资本,坚定遏制脱实向虚现象,金融杠杆率明显下降,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改善,信用风险整体可控。在疫情冲击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内商业银行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市场风险。此外,在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平稳,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
2021年,全球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疫情演化尚存在不确定性,且受疫情冲击的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银行业潜在风险依然较大。2021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6%,关注类贷款占比2.36%,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资产质量依然存在较大压力。预计下半年行业内部分化加剧,地区差异将更加明显。这些对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管理水平、管控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商业银行更需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严控增量风险,审慎开展资产分类,提前足额计提拨备,增强风险抵补能力。随着疫苗接种的加速推广,全球将开启复苏进程,中国经济稳步向好,稳健货币政策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流动性预计维持合理充裕状态,商业银行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整体可控。但疫情变化仍有不确定性,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频繁等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仍面临考验。总体来看,商业银行将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科技赋能,完善风险预防预判、监测预警、管控处置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六、持续深化改革转型,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十叁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银行业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持续深化改革转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总体保持稳健发展,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银行业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改革转型,充分发挥金融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商业银行将通过“轻资本、轻资产、轻运营”的轻型化运作模式转型,促进提质增效,实现盈利模式转型;通过打造敏捷组织、深化客群经营、搭建综合场景等方式,加快数字化转型,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完成服务模式转型;通过确立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控制高碳资产配置、加强绿色金融产物创新等多种手段,构建新阶段商业银行低碳金融的发展模式,促进绿色模式转型。
二是加强渠道创新与开放银行建设。伴随着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银行业将积极拥抱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不断推动渠道创新。商业银行将主动拥抱金融科技,积极挖掘渠道创新潜力,加快开放银行建设,优化开放银行发展模式,强化“客户、场景、渠道、数据、生态、合作”等多维度的开放与发展,最终实现线上线下渠道共同发力,打造场景金融新生态,创新客户服务新体验。
叁是持续推进理财业务转型发展。随着行业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以及居民财富的稳步增长、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5.80万亿元,净值型理财产物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近八成,同比提高23.90%。银行理财行业格局加快重塑,理财子公司成为商业银行参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转型的核心抓手,外资机构多维度布局银行理财市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将持续强化投资能力、渠道构建、风险文化等建设,加快推进理财业务转型。
七、聚焦“十四五”时期重点领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2020年以来,银行业聚焦国家战略,主动优化信贷结构,持续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项目、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支持力度,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聚焦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制机制。银行业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持续加大对长叁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高水平城市群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330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659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了37%,创历史新高。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继续加大信贷资源倾斜,支持科技创新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加速布局绿色金融。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银行业将进一步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金融产物及服务模式,将广大农村打造成为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随着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银行业加速布局绿色金融领域。 截至2021年6月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79和2.5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成为绿金信贷最重要领域。与此同时,银行业也积极推动绿色债券品种创新,碳中和债券成为市场最大亮点。展望未来,银行业绿色金融服务“30·60”目标将呈现叁大发展趋势: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面临调整、银行业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将不断加强、银行业将不断提升自身气候表现以树立形象。
叁是银行业迎来数字货币重要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点定位、统筹规划,将数字人民币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全力促进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6月末,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经超过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345亿元。未来,银行业将进一步紧抓历史机遇,高度重视,从战略布局、组织建设、技术储备等多层面做好应对准备,提升数字人民币支付能力,优化完善系统,加大试点推广力度,持续提高支付体系效率和普惠金融水平。
四是加强资本补充与管理,高度重视市值管理。2020年以来,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内源资本补充能力下降,更多依靠股权或债权等外源融资实现资本补充。在监管政策的支持下,永续债成为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补充的首选工具,二级资本工具债发行规模也继续保持高位。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也日渐丰富且成效显着,自2020年7月政策层面明确可以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注资中小银行后,银保监会已累计批复16个省份1807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方案。展望下半年,商业银行将持续优化资本管理与补充方式,根据监管导向优化资本计量,加大资本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新模式支持原股东配股,吸引机构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拓宽外生资本补充渠道。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畅通股权融资,合理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促使公司股票价格处于合理水平,未来上市银行将通过改善经营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沟通和宣传引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市值管理。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叁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网